欢迎您的参与
您已提交成功!
目录
• | NearMe赢得Pitch Contest的大奖 |
• | 日本移动出行展上诞生的横向连接 |
• | “共享乘车”致力于解决日本运输课题 |
• | 与《NearMe》产生连接的形成性体验 |
• | 致力于实现可自由移动、自由居住的社会 |
本系列为全新连载,聚焦参加“日本移动出行展2023”的创新型初创企业。
2023年秋季举办的“日本移动出行展2023”由“东京车展”更名而来,展会理念也随之发生变化。“日本移动出行展2023”旨在通过携手汽车产业以及与移动出行相关的各类企业,打造“未来的日本”。
从“车展”到“移动出行展”,作为这一变化的象征,该展举办的活动之一是“共创未来初创伙伴”,专门为初创企业提供资金筹措、商务会谈机会以及公关方面的支持。
在日本移动出行展最后一天的名为“反省大会”的交流会中,时任一般社团法人日本汽车工业协会(JAMA)会长一职的丰田在谈及这一新项目时表示:“如果人们在这些活动中相互认识,或者提出有趣的想法并进行合作,那将是巨大的成功”,“1+1将不仅仅等于2,甚至可以是3或4。我感到一个良好的循环将会出现。”
在这些想法的指引下,日本移动出行展将于今年再次举办。
共同创造未来的人们是如何看待移动出行的?他们对于开展相关事业又怀揣何种想法?本报道将探讨日本移动出行展上的故事,以及未来移动出行的可能性。
在“共创未来初创伙伴”项目中,初创企业会介绍自己的业务内容。而“Pitch Contest&Award”则由投资和支持初创企业的风险投资公司代表以及大型移动出行公司的高层担任评委。在116家参赛公司中,有15家公司脱颖而出,得到了进行三分钟陈述和六分钟问答的宝贵机会。
大赛奖项分为三个类别:“LIFE×Mobility未来的生活”、“EXCITEMENT×Mobility未来的感动”和“INFRASTRUCTURE×Mobility未来的社会基础”,每个类别都选出了其中最优秀的公司。
在“EXCITEMENT×Mobility未来的感动”组别中获得大奖的是“NearMe”,他们提出的是活用了AI技术的出租车共享服务。
NearMe的主要服务为“机场班车”,使用最多可容纳9名乘客的车辆,通过“共享乘车”的方式连接家和机场,提供点对点且经济实惠的服务。“高尔夫班车”服务则连接起了家与东京、千叶的高尔夫球场。
“供各种初创企业参加的活动很多,但以‘移动出行’为主题的活动却很少。我们之所以参加日本移动出行展,是因为我们觉得这将是一个很好的用来宣传我们举措的机会。”
NearMe的董事长兼总经理高原幸一郎先生如是说道。
“得益于此举,各行各业的伙伴纷纷向我们给予了关注,银行也抛来橄榄枝,获得大奖显然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但最大的意义,莫过于让我们与抱着用移动出行解决社会课题这一共同目标的伙伴们相遇。横向连接就此诞生。
近日,一般社团法人日本移动出行服务协会成立,发起方全球移动出行服务(LIFE×Mobility未来的生活部门·优秀社)向我们发出了邀请,背后契机也是日本移动出行展。”
该公司的特征是在事先预约的基础上用AI进行匹配,多人共享一辆持有绿色车牌*(营业车辆)的出租车,该司单独研发的AI还将优化路线。
*译注:日本白底绿色数字的车牌为营业许可车专用,用于卡车、出租车等有偿运输车辆。
“日本的课题是要‘增加运输量’。从2024年4月开始,日本开放私家车有偿载客,以期实现‘增量’。NearMe认为,通过共享现有的出租车,能够同时致力于‘质效’”。
目前,出租车的平均乘车人数是1.3人。而且,载客利用率*约为40%,也就是说大部分时间出租车都在运送空气。但这充其量也只是理论值,如果一辆出租车坐4个人的话,运输量大约是现在的3倍。而且,如果往返都由一辆车负责,3倍再叠加往返则为6倍。
*译注:出租车载客利用率计算公式为实际载客行驶距离除以总行驶距离。
NearMe并不是否定日本开放私家车有偿载客的意义。这一举措能让司机增加,若能有利于运输量的增加,那便是皆大欢喜。但是,由于人口减少,无论哪个行业都处于人手不足的状况,而且返还驾照的人也在增加。另一方面,外国人访日旅行大热,对日本经济来说可谓重要收入来源。此外,还必须考虑对实现零碳社会的贡献。NearMe认为“共享乘车”会是解决方法之一。
“专人专车的模式,在如今的时代已难以为继。另一方面,我们想象的自动驾驶的世界里,行驶在路面上的更多是类似于e-Palette这种以共享乘车为前提的车辆。
出租车的定义在10人以下,所以如果将HIACE做成EV版,就能推出可载9人的面包车,便能一次让更多的人乘坐。用共享乘车替代专人专车。我认为这种模式更接近日本未来的移动出行。如果顾客想包车,也只需支付共享乘车价格的3~5倍即可。”
要打造舒适便捷的“共享乘车”体验,高效的乘客匹配和行驶路线的规划必不可缺。这部分的难题就交给NearMe单独研发的AI解决。话虽如此,如果用户增多,更多人同乘一辆车,仍难以避免路线的迂回。
“这是体验与价格的权衡,二者不可兼得。我想若是顾客改变自身想法,悠闲地坐在车内,便能舒适地度过这段‘上门接客,送客到门’的旅途。就像是坐轨道交通时,选择能够坐着悠闲阅读的各站停车的慢车,而非拥挤的大站快车。冷静地思考一下就会发现,两者没有那么大的时间差,心情上就会变得松弛,而且这种方式也更加环境友好。希望这样的想法能推广开来。”
“现在,发动机仍能作为实现碳中和的切实手段,有其发挥作用的一席之地。所以,让我们继续研究与开发发动机技术吧。让我们成立一个发动机研发项目吧。”
“就在这时,我遇到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在我正为低效率的二次配送以及人才不足等事宜犯难时,突然注意到了从身边经过的出租车,于是便想:能不能利用这些移动手段搭建物流网呢?”
“在乐天工作的后半段时间,我一直居住在美国,负责收购后公司的业务整合。那时我突然注意到,好像自己的生活总是被约束在5~10公里的范围内。无论一个人有多么强烈的全球化志向,生活中始终要面对地域局限性。
既然如此,如果想要做一些能够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的事情,最有效、有趣的方式应该是那些可以提升日常生活质量、以地域为中心的事业。如果能够在某个地域范围内搭建结构模式,便可以横向展开到全国,更甚之横向展开到全世界,从而实现全球化。”
高原表示,之所以公司以“NearMe”命名,其含义是想要让(贴近自己的)日常生活变得更好。
并且,如果要选择某个地域搭建结构模式的话,高原首先想到的就是他最眷恋,且相对也是契合性最高的国家——日本。
“考虑到地域的活性化和可持续性结构因素,改善‘移动’应该是最有效的一种手段。如果移动出行衰退的话,整个城市也会随之衰退。因此,以移动出行为中心,解决地域问题时,改善‘移动’将产生巨大的冲击性。”
若想解决地域问题,绕不开“移动”这个重要话题。为此,2018年NearMe服务应运而生。
“我希望,能够通过我们的服务,让更多人实现移动的自由,创建一个能够让人们随意选择心仪的城市定居,并长期居住下去的社会。我们现在针对出发与到达都相对固定,出行需求较多的‘机场’制定了各种路线,并且每天都在不断改善。现在,NearMe已经成长为了一款累计超70万人使用的软件。如今,这一结构模式也终于开始横向展开,将服务覆盖至观光地,为想要改善巴士路线的地方政府提供帮助。待这种服务结构更加成熟后,还能缓解地方政府现在所面对的驾照返还问题。”
现在,NearMe还与丰田纺织合作,致力于一款以HIACE为原型车,具有更适合“共享乘车”车内空间的车型研发,正在面向移动出行的未来,不断推进探索多样化可能性的活动。
最后,记者向高原先生提出了一个非常质朴的问题:“您认为‘移动出行’是什么?”
“我认为,它应该是一种‘能够贴合需求的自由移动’。其手段可能是单人的移动出行,也可以像我们一样,提供共享型服务。但无论是哪种类型,能够实现自由移动,就一定能够为解决地域课题起到帮助作用”。
00:00 00:00